通背流派 http://qijiatongbeiquan.com/list.asp?classid=3 zh-cn Rss Generator By sdcms3.1 biz 沙式通背拳 http://qijiatongbeiquan.com/show.asp?id=52 《沙式通背拳(高级篇)》介绍了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基础,以攻守进退、动静疾缓、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组编的整套演练形式,又被称之为“套路运动”。《沙式通背拳(高级篇)》分前、中、后二十四连环掌和葡萄满架——六路总手来介绍通背拳的基本知识。

【作者简介】沙俊杰,沙国政先生之子,生于1962年,沙式武术嫡派传人。
【内容简介 】沙式通背拳分别将前、中、后二十四散手掌组合成相应的套路,则被分别称为前、中、后二十四连环掌。将七十二散手掌组合成相应的套路,则被称为“葡萄满架一院香一六路总手”。
【个人感悟】本书介绍的是流传最广、最具代表性的第六路总手。将散手掌组合成套路,并非按顺序生硬地拼接,而是根据“攻防合理、连接巧妙、流畅劲顺、平衡协调、体现风格、赋予内涵”等原则进行精心编排、有机组合而成的。

]]>
五行通臂拳介绍 http://qijiatongbeiquan.com/show.asp?id=51 祁家通背拳为祁信所传出,后分为老祁派和少祁派两支。其中祁信的弟子陈庆所传为老祁派,而祁信的儿子祁太昌所传为少祁派。老祁派的技术特点为冷弹脆快硬、大架势、刚多柔少,而少祁派则“反其道而行之”发展为缩小软绵巧,小架势、以柔为主。

天津流行的五行通臂拳又称“老祁派大势通背拳”,以天津市武清区下伍旗镇马神庙村(原属直隶香河)的张策(1866-1934)和堂弟张喆(1893-1959)为代表人物 [1]。张策、张喆,祖籍东北,满洲旗人。祖上张云燕曾在清营中任武职,后定居在马神庙村[1]

张策初从陈庆学老祁派通背拳,陈庆去世后又从师兄王占春学。张策的刀法最精,因喜穿铁鞋练功,故有“铁鞋张策”之称。民国初年,张策在北京设馆授拳,人称“臂圣”。授有吴图南、马熙春等弟子。1931年,张策在沈阳、大连一带授拳,曾任辽宁国术馆副馆长[2]。其主要传人周景海(直隶香河人)于1912年在天津武清应邀授拳,弟子颇众,其中又以刘俊德、刘俊亭、刘俊峰、刘俊和等较为著名。

为天津五行通臂拳的传播做出突出贡献的另一重要人物是张喆。张喆经张策介绍跟王占春学艺,并得到了张策的细心辅导。1939年,张喆在天津南市武圣庙开设“通背国术社”,培养了邓洪藻[3]、张春裕[4]、刘万福[5]、张少通[6]、张建华等大批人才。1990年,由张喆弟子张春裕牵头、众弟子捐资兴建的天津五行通臂拳社成功创办。

2011年12月18日,马神庙村委会还建成了“臂圣张策纪念馆”。

]]>
白猿通背拳介绍 http://qijiatongbeiquan.com/show.asp?id=50 白猿通背拳是一种古老的拳术。以猿背或猿臂取势而得名,俗称“通背猿猴”。这种拳法只取猿猴之势而不取猿猴之形,与猴拳还有很大区别。

白猿通背拳以其独特的伸臂和打击动作而显名于武林,其伸臂动作要求力由背发,两背灵通,将上身之力贯注于臂力之间,击打动作则讲究放长击远,抡臂成圆,高态快下,闪展穿插。整套拳法挟功用巧,交错攻击。聚则成形,散则成风,处处体现着劲力脆放风格。

白猿通背拳极重视基本功训练,一招一式都从打桩击袋开始。先求功硬而后求艺通。打桩时右拳左掌,前后进取,拳掌变幻,肩背协调,其中活腕拆拳,力点准确;打袋则采用拍,摔,劈,剁的动作来练就手臂劲力,磨练出种种工夫。中国武林那句行话:“练拳先练功,功到自然成”,用于白猿通背,可谓十分准确。

练习白猿通背拳用棉花更能出工夫,在自己面前挂一个棉花,,然后打它,这个主要是练准,快,冷劲,认真练此法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
白猿通背拳共有二十四式,其中包括四大名山,八手连拳,十二连炮等变手。式中步型步法,多以小开门四六虚步为主,注重手眼身步之协调腿法要求抬腿不过膝,尤重七寸低腿,实战时用暗发腿法配合明发之手臂,上击下晃,明暗有序。

]]>